首页>餐饮文化 > 中西饮食文化 >

农历二月初二饮食习俗

作者:代朝波
时间:2017-02-14 10:21:37
点击:
农历二月初二,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春龙节,年就要在这里画上一个恋恋不舍的句号。"二月二,龙抬头,大仓满,小仓流",小时候就是听着这样言简意丰美丽如歌的谚语一路走来的。据说,二月二这一天龙角星将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,是苍龙登天之日,传说掌管降雨的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,俗称"龙抬头".龙不抬头天不雨,所以,农耕为生的人们会在此时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
于是,二月二这天便由"龙抬头"而衍生出许多与"龙"相关的民俗活动。

吃面条

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“鼓撅”(手搓面条),俗称“顶门棍”。为什么吃“鼓撅”?有人说,吃了“顶门棍”,把门顶住,邪祟不入,一年太平。有人说,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、玩昏了,吃一顿“鼓撅”顶灵性,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。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,说是给龙糊鳞整甲,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。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:“过了正月二十三,懒婆娘愁得没处钻。又想上了天,没鞋穿;又想钻了地,没铧尖;又想上了吊,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。”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,民谣曰:“二月二,龙抬头,家家锅里嘣豆豆,惊醒龙王早升腾,行云降雨保丰收。”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,祈保平安。

啃猪头

在饮食上,北方还有"二月二,啃猪头"的传统。年前备好的猪蹄儿猪头,要在此时拿出来收拾一番,用火燎掉猪毛,用刀刮去污秽,把硕大的猪头分开,和猪蹄儿一起放在大盆里泡上两天,只等二月二放在大铁锅中烀好,大快朵颐。

在弥漫的香气中,曾经的我们用粘满猪油的手,寻找猪头中那对像燕子一样轻巧好看的骨头,以及猪蹄儿里面带给我们无限欢笑的玩具--嘎拉哈。

农历二月初二饮食习俗

炒玉米

龙的传说介绍炒玉米: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,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,甚至不惜冒犯天条。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,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,并立下规条,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。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,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,并释放了玉龙。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。

带着敬畏与感恩,走到这里,冰消雪解,蛰虫萌动,新的一年便随着苏醒的春天款款而来。

 

全国各地农历二月初二习俗

山东地区

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家里要停止一切家务,尤其是要停止针线活,免得“伤了龙目”;要停止洗衣,恐怕“伤了龙皮”。二月初一的晚上,家里有石磨的就要把石磨掀起来,据说是不要影响了“龙抬头”,只有这样才能“细雨下得满地流,一年吃穿不发愁”。

不过,二月二不可缺少的,则是在山东流传甚广的吃炒豆习俗。清晨,家家用盐或糖炒豆,谓称“炒蝎子爪”。很多地方还在用很古朴的方法:用提前筛好的沙土炒黄豆。

在山东,许多超市内大半个月前就准备好了各式各样的炒豆,包括蚕豆、黄豆、玉米花、青豆、豌豆等品种一应俱全,还有用面粉、鸡蛋等做成的炒棋子块,口味各不相同。

北京地区

北京民俗食品,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,又称薄饼。每年立春日,北京人都要吃春饼,名曰“咬春”。 农历二月初二,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(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),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,名曰“吃龙鳞”。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,并且有韧性(北京人称为要有“骨立劲儿”),因为要卷很多菜吃。昔日,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“苏盘”(又称盒子菜)。盒子铺就是酱肉铺,店家派人送菜到家。

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、松仁小肚、炉肉(一种挂炉烤猪肉)、清酱肉、熏肘子、酱肘子、酱口条、熏鸡、酱鸭等,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,另配几种家常炒菜(通常为肉丝炒韭芽、肉丝炒菠菜、醋烹绿豆芽、素炒粉丝,摊鸡蛋等,若有刚上市的“野鸡脖韭菜”炒瘦肉丝,再配以摊鸡蛋,更是鲜香爽口),一起卷进春饼里吃。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(烤鸭配甜面酱)。

吃春饼时,全家围坐一起,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,随吃随拿,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。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,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。

在北京,还有一种豆面糕,北京清真风味小吃。用蒸熟的黄米(或糯米)揉成团,撒炒熟的黄豆面,再加入赤豆馅心,卷成长条,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,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“驴打滚”时,随制随撒豆面,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,故得此诙谐之名。

老北京的习俗,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“驴打滚”品尝,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,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“年糕虎”(虎占福)做的有名气。

山西地区

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,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,用灰线围洒一圈。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,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,手拉线牵回家中,用容器盖住即成。

陕西地区

陕西西安地区这一天,一般是外婆(舅家)给外甥(女)送爆米花及饽饽馍。

沿海地区

一直流传着二月二“剪龙头”的习俗,这天大人、孩子都剃头,叫“剃喜头”。特别是男孩子,都要理发,谓之“剪龙头”,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,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。

黄河三角洲地区

有“放龙灯”的习俗,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,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,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,为龙照路。山东内陆地区对“二月二”的讲究更多,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,那就是围粮仓。农历二月初二清晨,村民早早起床,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,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,人走手摇,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。围仓的圆圈,大套小,少则三圈,多则五圈,围单不围双。围好仓后,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,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,象征当年的大丰收。

其他地区

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。

自古以来,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,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,猪头即其中之一。另据宋代的“仇池笔记”记录的一个故事: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,甚感饥饿,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,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,王中令大怒,欲斩之,哪知和尚全无惧色,王中令很奇怪,转而向他讨食,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“蒸猪头”并为此赋诗曰:“嘴长毛短浅含膘,久向山中食药苗。蒸时已将蕉叶裹,熟时兼用杏桨浇。红鲜雅称金盘汀,熟软真堪玉箸挑。若无毛根来比并,毡根自合吃藤条。”王中令吃着蒸猪头,听着风趣别致的“猪头诗”甚是高兴,于是,封那和尚为“紫衣法师”。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,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。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“扒猪脸”,经过选料、清洗、喷烤、洗泡、酱制等十二道步骤,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,才能端上餐桌。“扒猪脸”有三种,一是原汁原味吃;二是蘸酱汁吃;三是卷煎饼吃。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。“扒猪脸”肥而不腻、肉骨分离、糯香可口,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、健脑的效果。“二月二”吃现代“扒猪脸”,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,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圆满体验过去民俗,过了青龙节,整个“过年”才算结束。

如果你在学习上有更多疑问,欢迎在线咨询新东方烹饪学校老师。
在线咨询
相关阅读
/ Related reading

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是综合型高级技工学校 手机网站 网站联系:22410124(邮箱直接加QQ后缀)    川公网安备:51010602001305号
   联系电话:028-87506666    学校地址:成都市新津区成都新东方高级技工学校(普兴镇温祖庙新科大道99附1号)

TOP